中新网贵阳12月1日电 (记者 石小杰)“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记者团11月30日走进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与农工党中央、农工党贵州省委会、毕节市及大方县相关负责人座谈交流。
座谈会现场。中新网记者石小杰 摄
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贵州省委会主委张光奇出席座谈会。农工党中央社会服务部副部长卢婧主持会议。人民政协网副总编辑汪俞佳介绍了本次网络主题采访活动的背景。
会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农工党中央专职副主席杨关林说,自毕节试验区成立30多年来,农工党认真落实中共中央部署,举全党之力全方位助力大方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帮扶工作取得的成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是农工党一张蓝图绘到底做好定点帮扶工作履行政治责任的体现,是大方县委、县政府扛起主体责任,带领大方县高质量发展工作成绩的体现。
杨关林表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帮扶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农工党中央将继续发扬这些好的经验,在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守正创新、再创辉煌。
大方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滨介绍,在农工党帮扶下,大方县脱贫成效得到全面巩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民生事业蓬勃发展。下一步,大方县将深入践行“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三大主题,发挥“政策、区位、资源、人口”优势,持续抢抓统一战线“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毕节政策机遇,全力推进大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由人民政协报社指导,人民政协网承办,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和农工党中央宣传部支持。接下来,记者团将走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协作医院、大方高铁站、天麻交易中心、毕节农工同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羊场镇等地,深入了解多年来农工党定点帮扶大方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典型经验。(完)
中新网河南许昌12月1日电 题:福利院向“梦想”出发,为特殊孩子托起美丽人生
作者 经晓佳 王宇
“这里每个孩子都很特殊,都有着自己的故事,福利院承载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他们提供一个家。”近日,在河南省许昌市社会福利院,院长侯丹向中新网记者讲述了这家福利院里的故事。
许昌市社会福利院(下称福利院)目前共生活有160名孩子,其中大部分存在身体残疾,还有近10名孩子属于社会上的困境儿童。福利院实施九年一贯制公办教育,有完善的康教课程体系,会根据不同程度孩子需求开展启蒙教育、生活技能、体能训练、手工艺术、职业培训等内容。
福利院老师在教孩子做家务。 王宇 摄
在儿童康教楼二楼,一名5岁小男孩突然跑到侯丹身边,调皮地做了一个鬼脸,只见侯丹顺手将他抱起,并轻呵一声“小捣蛋鬼儿”,结果引起小男孩一阵前仰后合的大笑。
侯丹告诉记者,小男孩名叫亮亮(化名),刚进福利院时,脖子上长了一个很大的肿瘤,经过手术治疗,已完全康复。说话间,侯丹递给记者一本养护档案,里面详细记录了亮亮进入福利院后每天的作息、饮食、大小便、就医等情况。“(孩子)刚进来时,肿瘤严重压迫着神经和血管,我们大家真是很担心救不活他,没想到现在这么活泼。”
据介绍,福利院为每名孩子都建有养护档案和成长档案,目的是方便社工跟踪和进行综合评估,也为了将来孩子被收养后,养父母能够了解孩子的情况。孩子自己也能通过记录,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还是回归家庭。”侯丹介绍,福利院已有很多孩子被收养,但被收养并不意味着他们再次被放弃,而是希望他们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图为“寻根室”内的照片墙。 王宇 摄
在“寻根室”,一套套包裹好的小被子、小褥子、小毛巾、小鞋子、小衣服……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柜子上。这些都是孩子刚进福利院时随身携带的物品。这些和原生家庭有关的物件,维系着孩子和亲生父母之间的联系。
记者注意到,“寻根室”的墙上贴了许多照片,展示着被家庭收养后孩子的生活点滴。“这个女孩去年在西班牙读研究生,那个女孩2020年的时候带着她的养父在我家过年,边上的那个女孩已经生了二胎……”侯丹告诉记者,截至目前,福利院孩子中,被海内外家庭收养的已达200余人。
在康复训练区,记者碰见29岁的黄钢平在对残疾孩子进行理疗。11岁时,黄钢平因父母双亡来到福利院,从此这里就成了他的“家”。初中毕业后,黄钢平到北京民政学院进行了职业培训,随后选择回“家”工作。他说自己选择康复专业是有意为之,“因为福利院的儿童确实有这方面的需要,自己还能以这种方式回报社会。”
和黄钢平一样,20岁的佟晨阳也做出了同样选择。佟晨阳是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目前在福利院实习。“我从小腿部就患有先天性残疾,也接受过康复训练,因为感同身受,现在的实习让我多了一份天然的成就感。”佟晨阳说。
老师正在带领孩子们吃饭。 王宇 摄
对福利院的孩子而言,像黄钢平、佟晨阳这样的“大哥哥”还有很多,他们发挥着一道“光”的作用,照亮了其他孩子的未来和希望。
在许昌市社会福利院,走出去的孩子已达26位,他们大多已成家立业,或考上大学,或个体经营……各自实现着人生梦想。福利院也通过各种方式,记录着他们人生中的“金、银、铜”牌。
“让孤残孩子无忧成长,长大后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福利院特别看重的事情。每名孩子都应该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侯丹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