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2月2日电 (记者 殷立勤)为纪念沪港合作会议机制建立20周年,12月1日,“沪港合作成果展”在上海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开展,展期持续至12月15日,对公众免费开放。
“沪港合作成果展”在上海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开展。上海机场 供图
本次展览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上海经济贸易办事处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联合主办,通过多元化素材与多角度方式,回顾20年来沪港合作中的重点项目、代表性人物和标志性成果,总结两地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展望两地未来合作前景。
沪港经贸合作机制在2003年10月建立,随着两地交流日益多元化,沪港经贸合作会议在2015年更名为沪港合作会议。今年11月4日,沪港合作会议机制20周年签约仪式举行。上海市教委、市经信委、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临港集团分别与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香港贸发局、香港国际仲裁中心、香港大学签署相关合作备忘录。(完)
中新网北京12月2日电 (记者 高凯)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师范大学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北京作家协会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文学京彩季——北京作家2023精品研推工程第四期”——吕铮作品研讨会日前举行。本次会议主要以吕铮小说新作《打击队》为研讨对象,邀请二十余位学者、评论家、作家参会。
吕铮作品《打击队》研讨会举办。王云龙摄
吕铮,警察、作家、编剧、词曲作者,中国作协会员,全国公安文联理事,北京作协会员,北京音协会员。曾获第四届茅盾新人奖、第七届“北京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小说作品连续五次获得公安部金盾文学奖等奖项。他的作品《打击队》主要描写因意外破获大案被特招入警的昔日辅警邰晓阳,被分配到小满派出所打击队工作,追捕、甄别、谋略、担当,书中讲述了一名小警察的开挂逆袭之路,更书写了大时代热血正义的浩然之歌。
《打击队》首发在《人民文学》2023年第一期。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用“正”、“常”、“人”三个字来评价这部小说:“正”是对社会生活的正视,“常”是写出了人生的常态和社会的常态,“人”是写出了人情、人心和人味。
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知名作家、评论家张策谈到,吕铮的创作与公安职业密不可分,他突破了类型小说的窠臼,笔下的故事把大量真实的生活素材进行了认真剪裁、虚构、提高,与此同时继承了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的许多优良传统。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觉得,吕铮的小说可读性非常强,他的小说看上去聚焦案件本身,但背后投射出了非常复杂的,甚至是历史变迁、社会动因的层面。从技术层面看,其写作不仅借鉴了类型小说,也运用了影视作品、新媒体的叙事手法。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讲到,吕铮的作品写出了人民性、时代性,《打击队》真正达到了写生活、写人物的同时具备了可信的价值感,他贴着人心写,在专业性和英雄气之间形成了很好的均衡。他的长篇小说、电影电视剧的改编证明,中国文学中公安文学的重大性和重大意义,以及无限可能性。他的创作是新时代中国文学特别有特点的样本。
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石一枫认为,吕铮小说中的人物有两种智慧,一个是警察的专业智慧,一个是市井智慧,其作品中,人物越来越生活化,案件的时代性非常强。
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评论家傅逸尘觉得公安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吕铮的《打击队》在技术层面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提升,小说中各种对抗性的矛盾冲突的戏剧化因素自然结合,同时呈现出一种温暖的、阳光的、向上的精神,崇高和英雄的价值意义贯穿始终,里面尽管会涉及到社会阴暗面,但最后感受到的却是满满的温暖、人情味,非常珍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