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太原12月1日电 (任丽娜)记者1日从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为保供今冬明春电煤运输和夯实即将到来的春运基础,该局集团公司2023年集中修施工完成钢轨大修近600公里、轨枕大修2.6万余根。
太原铁路部门集中修施工现场。张炯 摄
据介绍,2023年太原铁路部门集中修施工分上半年、下半年两个阶段进行,全年总共安排了大秦、瓦日、侯月、石太、南北同蒲等线路的21次集中修,1次综合天窗整治,共计219个天窗日,共389个天窗点。
2023年太原铁路部门集中修施工,其中完成钢轨大修599.291公里、轨枕大修157.243公里/261834根、道床大修522.368公里、道岔轨件大修264组、站场道岔技改364组。
太原铁路部门集中修施工现场。张炯 摄
此外,集中修施工大机捣固线路4932.5公里、大机捣固道岔3542组、大机打磨线路3903.3公里、大机打磨道岔2508组、大机铣磨钢轨78.22公里、桥梁换砟21.5公里、道岔换砟623组、岔区线路换砟42.1公里。隧道拱顶空洞及裂纹整治加固12座/354延米,整治隧道基底空洞病害2座439延米,整治桥梁位移超限支座37座/160孔,隧道漏水整治10处/220米。
为进一步提高施工作业效率,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施工中优化了创新机械换砟施工组织模式,首次引进使用砟土分离机,实现道岔换砟全流程机械化作业,高质量完成了施工任务。
施工过程中,供电系统检修中充分发挥供电检修列、水冲洗作业优势,检修列+DPT多平台作业车组合对大秦、迁曹线特大桥梁、长大隧道进行检修,消灭了设备死角病害隐患,利用水冲洗车对大秦二期、北同蒲正线重污染区段绝缘子进行集中清扫,消除污闪隐患,有效保障设备工作状态。
太原铁路部门集中修施工现场。张炯 摄
作为中国能源大通道的大秦铁路在2023年的集中修施工中,共完成成段更换钢轨123公里,成段更换轨枕2.96万根,完成大秦线成组更换道岔43组,有效提升了设备状态,保障了大秦铁路重载通道运输安全、畅通。
施工期间,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不断优化运输组织,各项施工项目按图推进、顺利完成,实现了施工、运输“两不误”。(完)
中新网兰州12月1日电 (记者 冯志军)新修订的《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于1日起正式施行。当日,甘肃省水利厅在兰州举行了《条例》宣讲活动,希望通过此举营造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良好社会氛围,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提升全民水土保持意识。
甘肃省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境内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形式,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任务艰巨。
甘肃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牛军介绍说,近年来,甘肃各地依托水土保持工程,打造形成了“梯田+马铃薯”“梯田+中药材”“梯田+草畜”“梯田+花椒”“梯田+油橄榄”等多种“梯田+”特色农业产业样板,实现了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2023年5月下旬,甘肃天水市武山县水保梯田建设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甘肃省水利厅供图
“山顶戴帽子、坡上挂果子、山腰系带子、山坡穿裙子、沟里穿靴子。”近年来,甘肃先后实施了以坡耕地改造为主的保障“粮食安全”工程,以经济林草为主的“生态经济工程”,以沟道滩岸、塬面防护为主的“拦蓄工程”,以田间道路为主的“通达工程”和以封育保护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等五大工程,建立起“五子登科”的立体综合防治体系。
牛军说,近年来,该厅将水土保持作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有效手段,持续健全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深入推进流域系统综合治理,狠抓项目提质增效,不断提升水保监管效能,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走出了一条水土保持的甘肃样板。
据统计,2012年至2022年,甘肃省全口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治理塬面面积1160.1平方公里,兴修梯田1517.32万亩,新建淤地坝143座,除险加固病险淤地坝402座,完成中央投资56亿元。
2023年5月下旬,甘肃天水市武山县水保梯田建设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甘肃省水利厅供图
近年来,甘肃探索走出了黄土高原水保综合治理新模式。启动实施黄土高原塬面保护项目,探索实践总结出“塬面径流调控、沟头加固防护、坡面植被恢复、沟道水沙集蓄”等四道防线的塬面治理保护新模式,有效遏制了沟头前进、沟岸扩张、沟底下切对居民和道路造成的危害,极大减缓了塬面萎缩速度,保护了土地资源和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相关做法和经验被水利部在全国推广实施。
牛军表示,甘肃初步构筑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水保监管体系。特别是2019年以来,采用高分遥感监测结合无人机高频次监管相结合的方法,对全省范围内26662个扰动图斑进行了现场复核,通过遥感监管手段,实现对水土保持违法违规问题的精准判别,有效破解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工作量大的难题。(完)